历经北京、深圳、成都三届大运会,国际大体联官员赵晶:大运会贯穿了我的青春
(国际大体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任,时长共2分23秒)
历经北深成三届大运会,国际大体联赵晶:大运会穿越了我的青春
“青春穿越时空,五颗星放光芒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,年轻人相聚北京。”7月31日,在成都大运会跳水项目场地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,赵晶哼起了22年前作为志愿者为北京大运会选手现场加油的歌曲,满脑都是青春的影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志愿者到中国代表团的牵头人,再到国际大体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任,赵晶经历了在中国大陆举行的三届大运会,“青春能不能穿越时空我不知道,但大运会妥妥地贯穿了我的青春”。
背靠祖国所以有底气
2001年,大运会第一次来到中国。北京人赵晶与同学们一起“热血”地成为志愿者,到赛场为各国选手加油助威。她本以为这是一生中与大运结缘最深的一次,没想到却只是她“大运生涯”的开始。
3年后,赵晶毕业后到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工作,负责牵头中国代表团参加大运会的组队。2008年,国际大体联秘书处招聘工作人员,她经过几轮面试,最终入选。
“国际大体联希望更加国际化。我是秘书处的第一位中国员工,也是当时唯一的亚洲人。”赵晶说,当时只有15人的组织,如今发展到40多人。
从普通工作人员到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负责人,赵晶凭借的是自己倾情的工作投入和专业、严谨的工作作风。
赵晶特别强调,她在工作上的不断进步,与祖国密切相关。“中国在国际大学生体育领域是最活跃的会员,这让大家对我的看法肯定有加分。我背靠强大的祖国,心里非常有底气。”
在赵晶看来,三个举办大运会的中国大陆城市,所得和所求都不是完全相同的。北京大运会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史上是一个里程碑,它非常成功,为北京赢得了举办奥运会的契机,也把北京推向了国际体育的平台。
举办第26届大运会的深圳,当年正好是建市的第26个年头,一个年轻的城市去迎接一个年轻人的赛事。深圳通过办赛,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城市,而不仅仅是“香港旁边的那个城市”。
“这么多年过去了,成都办赛的底蕴更丰富一些,通过承办一系列的赛事,把自己打造成赛事名城,同时丰富当地人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。”赵晶说。
成都一定能做好
赵晶是最早知道成都申办大运会的人之一。当她调研考察时,看到成都在很短时间便准备了丰富的申办材料,便知道一定是用了“倾城之力”。“没有任何一个组委会,能比中国的组委会更让我有信心”。
在其间一次宴会上,赵晶发现桌子上放了一张卡片,正面写着“成都都成”,意味着所有都没问题,也有这里是一座古都的意思。反面则写着,“ChengDu Can Do”,意思是一定能做好。
“这给我的感觉是,成都是一个非常敢去拼的城市。”赵晶说。
成都申办大运会成功之初,由于筹备时间短,赵晶与同事们计划做一个“极速版”的大运筹备,结果受疫情影响,筹备有了更充足的时间。她在成都的时间,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年。而在大运会之前,她甚至从未到过成都。
如今,成都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,此前,深圳也是她的第二故乡。
“我在筹办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,尽其所能做得更好,筹办赛事就像养育孩子一样。而最大的不同在于,你很清楚,赛事有一天将闭幕,那是最难过的,你怎么舍得离开它?”赵晶说。
至今,赵晶在北京大运会穿的志愿者T恤,还好好地被保管在家中。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时,她坐在第一排,看到火炬被点燃,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。
“青春能不能穿越时空我不知道,但大运会妥妥地贯穿了我的青春。”赵晶说。
【采写】南方+特派记者 彭博 见习记者 许仪 发自成都
【摄像】南方+特派记者 姚志豪
【剪辑】南方+记者 杨奇
【统筹】李强
【作者】 彭博;姚志豪;杨奇;许仪;李强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